历年度明星 返回中科院武植物园首页
2017年,武汉植物园全体职工紧紧围绕“率先行动”计划,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2017年度工作目标。为表彰先进,激励全园职工开拓进取,再创佳绩,现授予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与合成生物学学科组“优秀科研团队”称号,科研处“优秀管理团队”称号,闫娟、何冬丽、李震、余泉“明星员工”称号。
把脉绿水青山,服务生态文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科组在张全发研究员的带领下,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峡库区、秦巴山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把脉,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4年,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十余年的张全发博士回到武汉植物园,组建了系统生态学科组。课题组以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主线,以揭示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表生过程的影响及调控机理为目标,进而研发河流-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技术,服务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生态安全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 

  课题组面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环境保护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在丹江口水库及汉江流域上游建立了“河流-水库-流域”复合生态系统观测与实验平台;在重点小流域、河岸带及库周等地建立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示范研究基地,系统开展了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流域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研究。课题组从流域尺度上系统阐明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环境的时空变化格局;确定了水源地主要污染物及关键污染区域;辨析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主要污染物的影响;探明了氮磷营养盐的主要来源及迁徙转化规律;制定了中线水源地库周生态系统分区保护的实施方案;创建了丹江口水库三带生态屏障建设技术体系;揭示了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对中线水源地典型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年来,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科组在科研产出、项目申报、平台建设等方面取了骄人成绩。课题组在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课题组完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环境及保护技术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成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环境保障提供了科技支撑。课题组成功申请到由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资助的项目十余项。课题组建立的“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纳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为三峡后续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秦巴山水觅知音,最是关情武植人。在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间一年四季忙碌着一群意气风发的武汉植物园人。他们或做监测,或采样品。他们乐山,他们乐水。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号召下,他们将在张全发研究员的带领下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