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研究进展

武汉植物园“早产优质猕猴桃园建立的两段栽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712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发明专利“早产优质猕猴桃园建立的两段栽培法”(ZL 201510341700.0)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人:钟彩虹、余和明、黄宏文、杨虹、刘琨然、韩飞。 

  我国是世界商业猕猴桃的产销大国,全国猕猴桃的栽培面积约7.0万公顷,占世界栽培总面积的约44%,已经远远超过了意大利、新西兰和智利。在全球猕猴桃的总产量中,我国年产量约68万吨,占34.0%,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BolroseInc. 2014. World kiwifruit review. A Publication of BelroseInc.)。我国猕猴桃商业栽培历史已有三十余年,由最初的参照其它果树和学习新西兰等国家的栽培技术为主,发展到现在根据栽培品种特性和国内产区土壤、气候环境条件等研究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导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猕猴桃栽培面积的扩大,对栽培技术的要求愈来愈迫切;为了满足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以猕猴桃高产稳产为主攻目标,深入研究猕猴桃高产稳产的生物学基础及关键技术,各主产省份均制订了一系列栽培措施在各产区推广,如深翻改土,修通气暗沟、间作绿肥、篱架和T形架及三角简易架栽培方式、适时施肥,及时灌溉、适时采收和因品种因树合理修剪等栽培技术应用,使猕猴桃产量逐年上升,并相继形成了以陕西、四川和河南主产省份为主的生产格局。 

  尽管如此,我国猕猴桃的栽培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传统种植模式,定植后第3年初结果,第4年投产,第5年进入盛产期,待产期长,期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对于规模种植的企业和种植户来说,占用大量的前期投入资金,压力大。其次是传统种植模式,定植实生苗生长一年再嫁接或一年生嫁接苗,中途多次移栽,苗木根系受到伤害,容易出现缓苗期,苗木成活率不一致,园区整齐度降低。猕猴桃幼苗期需要精心管理,怕强光曝晒和水淹,而大田种植,因苗木种植分散,管理粗放,成活率明显比集中营养袋管护低。  

  随着猕猴桃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高效益和新西兰等国家出口到中国的优质猕猴桃的高价格,吸引了更多的人投入猕猴桃行业;特别是猕猴桃种植领域,如果按照传统模式种植,则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进入结果期长的缺点多少影响了投资猕猴桃领域的人员信心,特别是一些新转入种植领域的企业家,因不了解猕猴桃的生长特性,在选择园地和建园时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建成的园区后期生长差,投产慢,产量低,病害严重。 

  为了研究早投产的栽培模式,200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学科组钟彩虹研究员的研究团队与四川凉山一退休烟草专家余和明团队合作,经多年的实验摸索,研发了一种早投产的两段法栽培模式,种植第二年投产,亩产1500kg以上,第三年盛产,显著缩短待产期,投资回收期限由传统的5年压缩至3年。 

  本发明专利是通过集中培育营养袋大苗,为猕猴桃幼苗提供一个疏松肥沃、光照适宜的环境,使其迅速成苗;再将大苗带土移入园区,使园区定植成活率达100%,定植大田当年能上架成形,第二年即进入投产期。 

科研处 王豫兰